Unhappy couple quarreling

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原因有哪些?對方不認罪怎麼辦?成功案例分享!

前陣子,我們接到一個客戶,阿明。他因為在網路上分享了一些對公司管理不滿的經歷,結果公司反過來指控他妨害名譽,聲稱這些言論讓公司形象受損,導致不少客戶流失。阿明一開始感到無助,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會因此留下刑事紀錄。

然而,他很快發現,雖然案件送到法院,但檢察官最後卻以證據不足為由,不予起訴。這讓他既鬆了一口氣,也好奇為什麼妨害名譽的案件這麼容易被駁回。其實,妨害名譽案件的起訴率不高,背後有許多法律與實務上的原因。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個議題,幫助您更清楚妨害名譽案件的成因與挑戰。

 

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原因

妨害名譽的起訴率之所以不高,第一個原因在於「證據不足」是常見問題。在這類案件中,檢察官通常需要證明被告的言論確實有損害他人名譽的動機,並且該言論確實是「不實」的,才能成功起訴。但在實務上,許多案件難以找到直接證據,特別是網路言論的情境中,很難明確證明當事人是否出於惡意。

此外,名譽受損的程度也較難量化,因此起訴狀如何陳述至關重要,這也是為何許多人都委任律師代寫,因為要認定言論是否造成重大傷害也是一大挑戰。這些因素使得檢察官在審核妨害名譽案件時,往往會採取謹慎態度,畢竟對方因為口出惡言就要受刑罰,門檻自然得高一點,這也導致許多案件最終無法進入起訴階段。

 

妨害名譽容易被起訴嗎?

法律上的妨害名譽定義對案件的起訴率影響深遠。根據台灣法律,妨害名譽的罪名必須符合「不實」、「公開」以及「損害名譽」這三大要件。「如何舉證」是案件能否成立的核心,若被告能證明其言論為真實,且不具惡意,就不會構成妨害名譽。

即使言論對當事人名譽造成負面影響,若內容屬實,也不在法律的保護範圍內(除非是散佈個人私德行為)。因此,許多案件在經過事實查證後,因無法證明言論不實而無法成立。這樣的法律框架使得起訴率不高,因為「舉證」的過程需要大量證據和專業度。

 

通常對方被告妨害名譽會不認罪

檢察官在處理妨害名譽案件時,往往採取較高標準的證據要求,這也是起訴率不高的原因之一。由於妨害名譽罪涉及言論自由的限制,檢察官必須謹慎評估是否真的構成犯罪,否則可能對個人言論產生不當的抑制作用。

此外,妨害名譽案件的性質往往涉及私人爭端,檢察官更需仔細衡量公眾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的平衡。這樣的審慎態度使得許多案件在證據不明確的情況下,不予起訴,以避免過度介入私人糾紛,對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。

 

妨害名譽有哪些起訴案例?

法院在處理妨害名譽案件時,常常會參考言論是否屬於「合理評論」。例如,如果一名消費者在網路上分享了真實的消費體驗,並提出合理的批評,法院通常不會認定為妨害名譽。這是因為這類言論被視為合理的公共參與和意見表達,屬於言論自由範疇,法律通常會給予保護。

此外,法院也會考量言論的社會影響程度,若該言論並未對當事人造成重大損害,法院也較少會判定為妨害名譽。這些情況的存在,使得妨害名譽案件的起訴成功率相對較低。

 

常見問答

Q. 網路上匿名發表言論也算妨害名譽嗎?

A. 是的,雖然匿名發表言論,但若內容涉及不實且具損害性,仍然可能構成妨害名譽。

Q. 何謂「不實」言論?

A. 「不實」指的是無根據且不符事實的陳述,與事實相悖的言論通常會被認為具有不實性。

Q. 單純的批評是否也算妨害名譽?

A. 不一定。若批評內容屬實,並非惡意抹黑,法律一般不會認定為妨害名譽。

Q. 妨害名譽案件的舉證責任在誰身上?

A. 一般由原告提供證據以證明言論犯罪事實。

Q. 若對方已公開道歉,案件是否能和解?

A. 是的,若雙方協商和解,檢察官可依此考量是否不予起訴或緩刑等。

 

妨害名譽的起訴率不高,主要原因在於法律要求嚴格的證據標準,並考量言論自由和公共利益的平衡。若您在這類案件中感到無助,建議您諮詢我們翊宸國際法律事務所,讓我們為您提供專業的法律建議與協助,幫助您釐清案件的法律細節。

Share the Post:

更多法律文章

立即加 Line 預約諮詢

請點擊按鈕或掃描條碼加入翊宸官方 Line 帳號,立即預約法律諮詢服務
Concepts of law, advice, legal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