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rn your worries into prayers

沒指名道姓恐嚇就能無罪?一堆人傻傻被抓去關

阿芳與她的鄰居因為停車問題起了爭執。某天,鄰居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:「某些人停車擋到別人,看來是活膩了!」雖然文章沒指名道姓,但內容讓阿芳覺得自己被針對,還收到鄰居的私訊威脅說若她不改停車習慣,就會對她「不客氣」。

阿芳非常害怕,但她也不確定鄰居的行為是否構成恐嚇罪。像這樣的情境,涉及「沒指名道姓的恐嚇」,到底能不能告?恐嚇的標準和撤告的條件又是什麼?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恐嚇罪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常見問題,幫助您更清楚了解這些複雜的情境。

 

沒指名道姓恐嚇能告嗎?

恐嚇罪在法律上定義為故意讓他人心生畏懼,使對方擔心自身或他人的人身、財產、名譽受到傷害。因此,即使沒有「指名道姓」,如果言論明顯針對特定對象,並讓人產生害怕,法律上仍有可能被視為恐嚇。

然而,能否構成恐嚇罪需要證明幾點:第一,言論是否具有威脅性或恐嚇的意圖;第二,受害者是否真的感受到恐懼;第三,言論是否會對他人產生實際影響。例如,如果鄰居的公開言論讓阿芳覺得人身安全受到威脅,那麼這樣的言論很可能構成恐嚇罪,即使對方並未指名道姓。因此,在面臨這類情況時,建議蒐集證據,例如對方的訊息或公開言論,以便提供檢察官進一步判斷。

 

恐嚇算公訴罪嗎?

恐嚇罪屬於非告訴乃論罪,但通常需要由受害人告發,法院才會受理。但如果恐嚇行為情節嚴重,並對公共安全造成影響,檢察官有可能視情況主動偵辦調查。舉例來說,若恐嚇言論帶有重大社會危害,例如威脅某公司或公共場所爆炸,這樣的情況就可能直接被國家介入調查。

因此,雖然大多數的恐嚇罪屬於自行告發才會調查,但部分情況下,檢察官會主動介入。至於一般的言詞恐嚇,除非符合上述條件,否則通常不會主動被偵辦。這也意味著,若個人因恐嚇受到影響,需要及時告發,以確保案件能被檢方受理

 

說要告人算恐嚇嗎?

有人認為對他人說「我要告你」就是恐嚇,但法律上這並不會成立。若僅是表達欲提告的意圖,這樣的言論一般不會構成恐嚇罪。畢竟提告是每個人合法的權利,因此表達告訴意圖不等於恐嚇。然而,如果「說要告人」的語氣或方式帶有威脅性,並因此詐騙對方的錢財,或意圖逼迫對方做出特定行為,那麼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構成詐欺或恐嚇。

例如,一方說「不給錢我就告到法院」,這樣的話語可能會被視為脅迫,進而符合刑事要件。因此,言語中的威脅性以及是否造成對方害怕,或有不當得利意圖,將會是法律判斷的關鍵。

 

恐嚇罪可以撤告嗎?

不能!因為恐嚇罪是非告訴乃論罪,但大多都屬於私下的行為,所以受害者可以決定是否告發,甚至可以在案件進行中和解。和解的意義在於受害者不再追究對方責任,通常和解後案件很容易終止或緩刑,不再繼續進行。

然而,若恐嚇行為已經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,或對公共秩序有顯著威脅,檢察官就會主動介入調查,因涉及到公眾利益,當事人和解不見得能讓被告得到緩刑或不起訴。例如,在一些影響公共安全的恐嚇案件中,檢察官可能會基於維護社會秩序而選擇繼續追訴。因此,對於一般的個人恐嚇行為,和解通常是有效的,但對於重大公共安全事件,撤告未必會終止案件的進行。

 

常見問答

Q. 在社交平台上,留言威脅他人算不算恐嚇?

A. 是的,即使是社交平台的言論,只要造成特定人群的恐懼,就可能構成恐嚇。

Q. 威脅要讓對方「身敗名裂」算恐嚇嗎?

A. 如果該言論讓對方因名譽受損而感到切實的害怕,這樣的威脅可能構成恐嚇罪。

Q. 沒有直接用「威脅」字眼也算恐嚇嗎?

A. 是的,恐嚇的定義在於是否讓對方心生恐懼,而非言詞表面的字眼。

Q. 想要撤告但對方已經提起訴訟該怎麼辦?

A. 若案件已進入被受理調查,還是可以和解降低或免除對方的刑責

Q. 恐嚇罪的起訴程序需要多久?

A. 通常根據案件的複雜性,可能需要數月到一年的時間,並非所有恐嚇案件都能迅速解決。

 

恐嚇罪在法律上的構成條件涉及「意圖性」和「真實恐懼感」,這類案件往往需要證據來支持,因此遭遇恐嚇的情境下,應及時收集證據並冷靜處理。若您有遭遇到此類困擾,建議諮詢我們翊宸國際法律事務所,以確保您的權益得到保障並避免不必要的風險。

Share the Post:

更多法律文章

立即加 Line 預約諮詢

請點擊按鈕或掃描條碼加入翊宸官方 Line 帳號,立即預約法律諮詢服務
Concepts of law, advice, legal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