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woman is feeling worry

恐嚇罪容易成立嗎?要賠償多少?若少了「這個」難以成立!

raw-image

某天,小張在網路論壇發了一篇文章,描述了他與一位朋友的糾紛,甚至透露說「再這樣下去,我真的會讓他付出代價!」他的朋友看到後感到心驚膽戰,甚至害怕外出,擔心真的會遇到危險。

面對這種模糊的恐嚇言論,究竟是否已構成恐嚇罪?如果構成,又需要哪些證據,並且可能面臨多少賠償?今天我們就來探討恐嚇罪的構成要件,賠償金額,以及一些常見的誤區,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在這類事件中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。

 

恐嚇罪要賠償多少?

恐嚇罪賠償包含了: 刑事上9,000元以下的易科罰金,及民事賠償的部分,民事賠償金額取決於恐嚇行為對受害者的影響程度和損害的性質。在法律上,賠償金額會包括精神損害賠償,這一部分無固定的標準金額,通常會根據案件的嚴重性、受害者所受的恐懼和壓力程度來評估。

因為每個案件差異可能很大,因此賠償金額較無標準,會建議諮詢律師由律師透過經驗評估。尤其在一些公共場合或公開平台進行的恐嚇,因為其對受害人名譽和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,賠償的數字往往也會較高。

因此,恐嚇罪的賠償金額並無統一的標準,需依據法官對受害人損害程度的判斷來確定。

 

恐嚇罪要證據嗎?

在法律上,恐嚇罪的認定需要具備充分的證據。證據的種類可能包括錄音、截圖、證人證言等,以確保恐嚇行為確實存在,且受害人因此感到恐懼。錄音和文字截圖是比較直接的證據,能夠清楚記錄恐嚇言論。

若恐嚇行為是當面進行的,則可以找尋證人佐證,但這樣往往缺乏眼見為憑的證據,因此建議再提供其他補強證據。在法律程序中,證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至關重要,因為若證據不足,恐嚇罪的指控將難以成立。因此,遇到恐嚇行為時,建議保留所有可能的證據,這樣不僅保護自己,也增加了法律追訴的成功率。

 

恐嚇罪容易成立嗎?

恐嚇罪在法律上有一定的認定門檻,不是所有令人感到不安的言論都會構成恐嚇罪。首先,恐嚇言論必須讓受害者有「合理的恐懼」,也就是說,受害者必須真實地感受到人身或財產受到威脅。其次,言語必須有威脅性和強迫性,僅僅是說「我要找你麻煩」這樣的模糊話語不一定會被視為恐嚇罪。

一般而言,恐嚇罪容易成立的情境包括明確的威脅言詞、恐嚇行為對受害者造成實質影響,且受害者能提供相關證據來佐證。因此,恐嚇罪雖然不是非常容易成立,但只要行為符合法律要件並具有足夠證據,檢察官會依照法律進行起訴。

 

說要報警算恐嚇嗎?

單純表示「我要報警」通常不會被視為恐嚇罪,因為報警是一種合法的行為,並沒有明確的威脅性或強迫性。恐嚇罪的要件在於讓受害者感受到威脅,並以使對方服從某種要求或行為為目的。

若在說「我要報警」時帶有威脅語氣,並強調「若你不照做,我就會報警讓你有麻煩」,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會引起恐懼,但如何是合理要求則不算脅迫,比如「你要賠償我的損失,不然我就報警」。一般來說,報警屬於每個人都擁有的合法權利,因此只要不涉及非法的強迫或威脅,單純的「我要報警」言論並不構成恐嚇罪

 

常見問答

Q. 什麼情況下的言論會被視為恐嚇?

A. 言論需要具有明確的威脅性並讓對方產生實際的恐懼感,例如威脅人身或財產安全。

Q. 語氣激烈但無實質威脅的話語會被視為恐嚇罪嗎?

A. 不一定,恐嚇罪重在威脅的真實性和受害者的恐懼感,因此僅語氣激烈不一定構成恐嚇。

Q. 若對方在訊息中說「讓你不得好過」,這樣算恐嚇嗎?

A. 取決於上下文和受害者的理解,若讓對方產生合理恐懼,此言論可能構成恐嚇罪。

Q. 恐嚇罪的舉證標準高嗎?

A. 是的,恐嚇罪需要充足證據,例如錄音、截圖或證人證言,以證明恐嚇言論的真實性,畢竟是刑責。

Q. 恐嚇罪是否需要賠償精神損害?

A. 若恐嚇行為對受害者造成心理損害,且有附帶民事求償,可能會需要支付精神賠償。

 

恐嚇罪的成立和賠償在法律上有著嚴格的標準,因此若您遭遇恐嚇行為,建議蒐集完整的證據,確保自己的權益能夠得到法律保護。若您對恐嚇罪的認定和賠償有更多疑問,歡迎諮詢我們翊宸國際法律事務所,我們將協助您釐清法律問題,保障您的權益。

Share the Post:

更多法律文章

立即加 Line 預約諮詢

請點擊按鈕或掃描條碼加入翊宸官方 Line 帳號,立即預約法律諮詢服務
Concepts of law, advice, legal services.